纵容士兵吃掉几万百姓的“食人魔”张巡:评价
“倒张派”的观点,无疑有一定道理。站在儒学角度思考问题,既符合古代社会的价值观,也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。不过,说出这些观点的,无一不是以后来者的立场,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进行分析的。
人们很难将自己代入到那个内忧外患交加的时局里,也很难设身处地地想象若你是张巡你该如何解决军粮问题。其实,这就是很多历史爱好者研究历史时的视野盲区。大家看到的,无非是史料中有限的文字,结合现代人的猜想所构建出的一幅画面。
以现代人的角度,来揣度古人的思维,这是研究历史的忌讳。事态的发展,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吗?
我们且来做一个梦,将自己代入到张巡身上。仗是一定要打的,因为身为大唐臣民,尊李氏为王朝正统,势必与安禄山这种叛贼势不两立。即便为了活路开城投降,迎来的结果也多半是凄惨的。
当时张巡已经与敌人打了几个月,双方的国仇家恨已无以复加,即便张巡考虑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,甘愿出城投降,所换来的想必也是叛军变本加厉的报复。如果带领全城百姓殉国呢?这显然也是不切实际的,就像南宋末年大臣带着十万百姓跳海一样,这种死亡又有何意义呢?
其实,摆在张巡面前的,都是死路。两头堵的现状,让他不得不做出决断。毕竟,让有战斗力的男人和士兵活下来,这场战争或许还有渺茫的希望。至于骂名,相信以张巡的眼界见识,他早已看淡了。反正,他没打算活着走出这座城。
张巡最后的结局,对他而言无疑是非常合适的。城里的老百姓已经死得差不多了,叛军蜂拥而入,张巡和他手下的兄弟们进行了最后的巷战,最终倒在血泊中,没有一人投降叛军。在张巡过世之后,唐玄宗感念其功,追封他为扬州大都督,进郑国公爵。
不论时人和后人对张巡的评价是什么,他都看不到了。至少,在两难的抉择中他保住了一边——大义。
真正悲惨的,其实是那些被铁蹄践踏、被同胞残食的老百姓。
张巡开始据守的那一天,城里还有几万人,可当叛军入城后,城里仅剩区区四百人。张巡死了,他有资格青史留名,但这些无辜的冤魂呢?谁曾替他们鸣不平呢?
相关视频
- 友情链接:豆柴文库
京ICP备2021010267号-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
违法和不良信息(含侵权信息) 举报电话:18519598602 举报邮箱:2188284574@qq.com
Copyright © 2018-2023 快百科(kuaibaike.com)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