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康熙能成为与秦始皇、汉武帝、唐太宗齐名的“千古一帝”?(三)

责任编辑:zongxin

来源:本站原创

2025-03-17

7009f284b418175fa4dc48f4e40b6547.jpg

康熙皇帝借助会盟的方式,基本解决了漠北外患的问题。从这以后,漠北再未爆发战事。康熙三十五年,康熙御驾亲征,率十万名清军与噶尔丹进行决战,一举击溃了噶尔丹的主力。仅一个月后,噶尔丹便于科布多阿察阿穆塔台郁郁而终。噶尔丹之死,预示着噶尔丹之乱彻底结束,漠北喀尔喀地区全境被划入满清版图。

《清圣祖实录》有云:

“秦筑长城以来,汉、唐、宋亦常修理,其时岂无边患?明末,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,诸路瓦解,皆莫敢当。可见守国之道,惟在修法养民,民心悦,则邦本得,而边境自固,所谓众志成城者也。”

这段文字向我们阐述了清朝统治者的治外之策,与此前的封建统治者不同,清朝皇帝认为修建长城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。即便将长城修建得固若金汤,也无法阻挡北方民族大举入侵。想要震慑乃至压服北方游牧民族,治本的办法只有高明的政治手段。借助这种手段,便能在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对少数民族完成王化统治。

这便是康熙对外蒙采取怀柔政策,反对将重点放在修建长城的根本意义。相比于朱棣远征漠北,康熙的做法能够取得更大的收效。

在会盟之初,我们能够看出康熙的心机城府相当深。尤其在对实际的把控方面,康熙可谓封建帝王之翘楚。康熙借助乌兰布通的胜利以及击退噶尔丹的时机,促成了这场会盟。正因为康熙在恰逢时宜的时间对外展示了大清的实力,并利用外蒙内部斗争的缝隙,才使这场会盟的先决条件得以满足。

会盟期间康熙所施行的种种手段更是堪称神乎其技,让人不禁感叹其帝王之术的精深。请罪、众议、赦免、赐宴、封赏这些在政治场上常见的手段,被康熙运用得炉火纯青。正因如此,蒙古两部的矛盾才得以止戈。至于康熙所施行的编旗、封爵,以及在当地推行满清法律制度,这种举措更是稳定了战后外蒙的社会秩序。

最重要的是,康熙的一系列“连环牌”,巩固了以满清为核心的中央集权,完成了历代封建王朝都不曾完成过的伟业。

为什么康熙能够成为与秦始皇、汉武帝、唐太宗齐名的“千古一帝”呢?正是因为康熙拥有超前的战略眼光,而这份眼光是此前三位皇帝都不曾具备的。

在此之后,康熙御驾亲征,率领大军在漠北地区所向披靡,一举平息了准噶尔叛乱,完全收服了外蒙版图。历代王朝的雄主都曾尝试过北上,但唯有康熙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封建王朝数千年的北方少数民族,使中原王朝迎来长达数百年的长治久安。

只可惜继康熙之后,再无爱新觉罗氏拥有这样的眼界见地,所以满清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走向衰落。


相关视频

↑上拉加载更多

热门推荐

最新视频

京ICP备2021010267号-2  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京字第19249号   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

违法和不良信息(含侵权信息) 举报电话:18519598602  举报邮箱:2188284574@qq.com

Copyright © 2018-2023 快百科(kuaibaike.com)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