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祈雨:古代的祈雨活动

责任编辑:zongxin

来源:本站原创

2025-02-07

13ff5e04b2049bd3ebd04f1a7fcdc276.jpg

祈雨通俗而言就是求雨,是先民们围绕农业生产,祈禳丰收的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活动,该活动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、各个民族社会当中。

古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不高,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也很低下,在天灾面前往往因无助而畏惧,于是在精神层面营造出各种神明、偶像,并加以崇拜,希望通过祈祷来得到神明的庇佑,从而达到消灾免难的目的。

我国古代以农业为本,而水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,在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还欠发达的时代,我们的农业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的模式,因此旱、涝两灾对农业的危害最大。

对付水灾,尚可通过人为地修筑堤坝、开凿支渠引水疏导等方法减灾,但对于旱灾,就只能求助上苍了,尤其是在北方缺水的地区。

对于我国古代的祈雨行为,主流的祈雨活动早称为“雩祭”,《说文解字》解释:“雩,夏祭乐于赤帝,以祈甘雨也。”如此,祈雨这事可以追溯到夏朝。

关于雩祭的形式,根据文献推测应该是一种乐舞,《论语》中就有“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,这里说到了在舞雩台吹吹风,舞雩台应该是雩祭的场所,既然名曰“舞雩”,必然伴有乐舞。那些起舞作乐之人则是巫师,《周礼》记载:“司巫掌群巫之政令。天若大旱,帅群巫舞雩。”,看来巫师与乐舞是早期祈雨的重要元素。

雩祭属于上层阶级的活动,民间各地也有多种种因俗而异的祈雨形式,晋中的“七女祈雨法”就是其中的典型。

该法选出村中七名少女,收集她们家中用过的蜡烛和炉灰,用水搅和在一起,抹在一块大石上,并置一个盛清水的罐于石上,由七女一边扶罐沿转圈,一边念咒求雨。

如果成功降雨,村里还要进行谢雨活动,由寡妇带领一众少女沿街扫土,并用柳枝晒清水。祈雨在民间以女性为主导,可能是因为女性阴柔的属性与水更加亲近的缘故,除此之外,民间还有抬龙王或雨神游乡,打旱魃表演,或以蛇、鱼、蛙等动物作为祈雨道具等等。


相关视频

↑上拉加载更多

热门推荐

最新视频

京ICP备2021010267号-2  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京字第19249号   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

违法和不良信息(含侵权信息) 举报电话:18519598602  举报邮箱:2188284574@qq.com

Copyright © 2018-2023 快百科(kuaibaike.com)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