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安门匾额上为何有“天安之门”(二)

责任编辑:zongxin

来源:本站原创

2025-02-16

封建统治者根据其所属民族的不同,通常会采用其本族的惯用文字作为“国语”,清朝自不例外。满清入关之初,朝廷曾大范围普及满文,将这种文字规定为中国的书面文。因此,每当皇帝在天安门颁布诏书时,负责宣诏的官员会先高声诵读满文,随后再诵读转译后的汉文。所以,匾额上的三体文字,满文处于正中心,表明满清的统治地位。

这是众所周知的,那么,这与“天安之门”四字汉文又有什么关系呢?

据此推测,顺治八年朝廷将“承天门”改名为“天安门”时,肯定会先用满文命名,汉文和蒙文只是译文罢了。根据匾额上现存的笔画来推敲,基本可以辨认出满文部分的内容,文字大意是“天、安宁、太平的城门”。按照满文的语法来看,其意为“天下太平之门”。

显然,“天安之门”这四个字,很有可能是直译。这种直译的方式,有点像是现代人用翻译软件“机翻”的外文,不符语法,比较生硬。所以说,“天安之门”四个字是汉文满文通译时“机翻”而来,那个比较突兀的“之”字被史官省略,在撰写史书时史官写作“天安门”。

除了天安门上的匾额外,原明宫中的其他匾额均被满清加以改造,就是为了让满文成为匾额的主体。

根据我国史料记载,清代初期的天安门牌匾上刻有满、汉、蒙三种文字,并且按照蒙语直接翻译为“天安之门”。但是后来牌匾上只剩满汉两种文字,并且将上面的汉字改成了楷书重新书写了“天安门”三个字。


相关视频

↑上拉加载更多

热门推荐

最新视频

京ICP备2021010267号-2  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京字第19249号   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

违法和不良信息(含侵权信息) 举报电话:18519598602  举报邮箱:2188284574@qq.com

Copyright © 2018-2023 快百科(kuaibaike.com)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