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:“天高皇帝远”
大多数朋友都认为:谚语“天高皇帝远”指的是“处于远离中央的地区,皇权无法覆盖到当地”的意思。
实则不然。
这句话的出处,是《闲中今古录摘抄》,原文是:
“天高皇帝远,民少相公多。一日三遍打,不反待如何!”
显然,这里面突出了一句“不反待如何”,象征着封建社会劳苦大众揭竿而起的斗争。
那么,这句顺口溜的出处是哪个朝代呢?这里面的皇帝是否特指了某一位封建统治者呢?根据学者的研究,这句话中的“皇帝”实为泛指,指代的是所有封建王朝的无道昏君。不过,在笔者看来,这是有待商榷的,这句谚语中的皇帝并非泛指,而是特指。
且从语法的层面对这句谚语进行分析。“天高皇帝远”与“民少相公多”,是一句非常规整的对偶。在这句话里,“天”与“民”相对,“皇帝”与“相公”相对,严丝合缝。既然是一句关于官逼民反的谚语,那么,这里面的“民”所说的自然是被逼得吃不起饭的劳苦大众,而“相公”则是那些鱼肉百姓欺压良善的官僚阶级。
所以,按照对偶规则,上一句的“皇帝”,应该是特指某一位皇帝,绝非泛指。《闲中今古录摘抄》的作者黄溥生于明朝,而这部书参考了《元代农民战争史料》。《元代农民战争史料》的作者杨讷生于元末明初,亲眼见证了王朝更迭的历史变迁,看到了劳苦大众揭竿而起的反抗浪潮。由于,这一切都是杨讷的亲身经历,所以这部作品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。
《元代农民战争史料》记载,至正八年,温州、台州等地的老百姓打出了“天高皇帝远,民少相公多。一日三遍打,不反待如何!”的口号,并揭竿而起建立农民武装,推翻了地方政府。从这段顺口溜诞生的年代来看,“天高皇帝远”中的“皇帝”特指的正是元顺帝。
相关视频
- 友情链接:豆柴文库
京ICP备2021010267号-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
违法和不良信息(含侵权信息) 举报电话:18519598602 举报邮箱:2188284574@qq.com
Copyright © 2018-2023 快百科(kuaibaike.com)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