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封建王朝对外贸易的发展规律:宋代对外贸易
太平兴国元年,赵匡胤设立名为“榷易院”的机构,规定所有舶来品都由政府专营。宋·高承《事物纪原·东西列班·香药》中有说:“太平兴国中……始议於京师置香药榷易院,增香药之直,听商人市之,命张逊为香药库使以主之。此盖置官之初也。”《事物纪原·榷易》中也有:“大中祥符二年二月,拨并榷易院入榷货务,而使名不除也。”
在当时,一切来自国外的产品,都是由官方渠道贩售到广州、交趾、泉州、两浙,禁止私人经营。根据《宋会要辑稿》的记载,在当时但凡私营价值超过一百文的海外贸易品,就要按律惩处,达到一定数额还会被判处流放。这样一来,虽说朝廷将对外贸易权攥在手里,却构造了高成本低收入的外贸体系。但这种外贸体系,靠朝廷是很难维持下去的。
介于这种情况,赵匡胤不得不进行改革,推行“有限禁榷制”,将所有舶来品分成两个部分:
一部分仍维持着政府专营;
另一部分则作为通行品,允许私人销售。
不过,即便是通行品,也必须要在朝廷开设的“官市”中销售,由政府进行监管。到了淳化二年,朝廷逐步放宽了限度,允许一部分通行品在其他市场进行交易。仁宗上台后,进一步放宽了政策。不过,宋仁宗时期的宽松政策仅限于进口商品,对国内商人出海贸易的限制依然非常严格,而且,这种政策随着时代发展大有与日剧严之势。
相关视频
↑上拉加载更多
- 友情链接:豆柴文库
京ICP备2021010267号-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
违法和不良信息(含侵权信息) 举报电话:18519598602 举报邮箱:2188284574@qq.com
Copyright © 2018-2023 快百科(kuaibaike.com)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