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心学”的发展:南宋心学

责任编辑:zongxin

来源:本站原创

2025-04-23

孟子说过,“仁”与“不仁”,实则区分了“人”和“禽兽”,而“仁”和“礼”必须出自“内心之诚”。“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”。孟子对中国心学发展史的作用,看千年后宋明心学本体论的发展,便可知他的“心学”思想精髓早已渗透于历代儒客之中了。

caeaa368a48504dc0e25b65de002e52f.jpg

我们首先来看看南宋心学的开山之祖。

致力于复兴儒学的宋代理学家,是接续了孟子关于心性关系的概念:“君子所性,仁义礼智根于心。”宋代程颢和程颐开创了“理学”,不过,自二程之后,理学发展走上两条道:其中一支就是影响很深的朱熹理学;另一支开始偏向了心学。

南宋淳熙二年(公元1175年)六月,江西鹅湖山鹅湖寺有点热闹,这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学术之辩,发起人的原旨是调和理学和心学。参辩双方就是朱熹和陆九渊,据说,场面非常激烈,但最后也没一个结果。

那么,为何理学和心学就成了分庭抗争之势呢?

理学和心学都是从儒学而来,不过,在很多方面实在是差异太大,冲突最为激烈的一点就是“理”和“本心”。简单的理解就是:朱熹坚持“理”高于人,而陆九渊的象山心学则将“理”看成和人同在。

这里,对“理”这一概念的界定,其实,就界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定位,也就界定了“能动性”也就是“本心”对事物发展的影响。


相关视频

↑上拉加载更多

热门推荐

最新视频

京ICP备2021010267号-2  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京字第19249号   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

违法和不良信息(含侵权信息) 举报电话:18519598602  举报邮箱:2188284574@qq.com

Copyright © 2018-2023 快百科(kuaibaike.com)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