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心学”的发展:魏晋时期的文人
孟子说过,“仁”与“不仁”,实则区分了“人”和“禽兽”,而“仁”和“礼”必须出自“内心之诚”。“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”。孟子对中国心学发展史的作用,看千年后宋明心学本体论的发展,便可知他的“心学”思想精髓早已渗透于历代儒客之中了。
很多学者认为,正是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“更新”,没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,才让佛教有了兴盛的空间,最后,融合了中国的本土文化,形成了“禅宗”。
看魏晋时代,绵绵无期的战争让人们沉醉于“辩论”,生死成了时常萦绕于人们心头的话题,儒家所说的“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”似乎变得有点“虚无”了,世态的无常,哪还有“修身”的必要,还不如多想想自己吧。一时之间,南朝四百八十寺,大家不再搞什么研究发明创新了,因为,佛教宗派禅宗的主张就是不立文字。
东汉传入的佛教,经过南北朝的发展,到了隋唐时代达到了繁荣,其实,这是离不了“战乱”这个大背景的。同样,心学能于南宋“重磅回归”,而非发生于其它朝代,除了离不了大师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,同样也离不了那个时代的战乱背景。宋代儒生的地位实在很高,面对一夕之间的突变,国家没了一半,心中难免恍惚。
这是哪里出了问题?就如魏晋时期的文人一般,他们也思考过:国人一直秉承的儒学哪里出了问题?这时的文人不同于先人,他们很是积极的看待这个问题,认为:正是儒学的不兴,才会导致国家、社会面临如此大的危难,于是,积极完善儒学的理论体系。
相关视频
- 友情链接:豆柴文库
京ICP备2021010267号-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
违法和不良信息(含侵权信息) 举报电话:18519598602 举报邮箱:2188284574@qq.com
Copyright © 2018-2023 快百科(kuaibaike.com)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