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“裸官”多廉士:“家族主义”
封建社会里的官僚制度,有“家族主义”这一典型特征。在许多朝代中,权臣将家族搬进外廷,形成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,而这种关系内自然会滋生腐败。权臣外戚,往往是最喜欢搞裙带关系的群体。而一些无后的宦官,如魏忠贤之流,亦要笼络一群孝子贤孙,通过“家族主义”来巩固自己的专权。这种情况对于老百姓而言,无疑是弊政。
实际上,统治者也对此十分头痛,为什么历朝历代的明君都要狠抓吏治呢?其原因就是“家族主义”太过泛滥了。
相比于那些政治关系复杂的权臣,更让统治阶层放心的无疑是“裸官”了。一些吏治工作治理得不错的朝代,自县治开始,为官者皆要符合异地任用的条件,且禁止家属前往就职地“陪官”。“古代裸官多廉士”,这句话虽然是现代人琢磨出来的,但却不无道理。
清朝名臣陈瑸,号称“岭南三大清官”之一,他的情况就非常符合“裸官”的定义。陈瑸孤身一人,在异地当了二十多年的官,期间从未携带家眷。平日里家乡的亲属想要去探望,却苦于路途遥远盘缠不够,多年来难以成行。除此之外,陈瑸也没有聘用幕僚,身边连一个师爷都没有,仅雇佣了两个仆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。在吃饭这件事上,陈瑸更是充分诠释了何为清廉,“官厨惟进瓜蔬”,饭菜里连点油星都没有。
陈瑸的官位不高,正七品县令,一年的“工资”约为四十五两银子。以当时的消费水平来看,这笔钱能养活一家三口,但若将亲属全都接到身边,显然是不现实的,根本养不起。即便这样,康熙皇帝在召见陈瑸时,仍没听到他诉苦。康熙帝问陈瑸的俸禄够不够花,他的回答是从来没觉得有不够用的时候。其他官员之所以铤而走险,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日子过得太铺张了,所以俸禄才不足。一直到康熙五十七年,陈瑸在担任巡抚期间病逝,临终之际还将自己毕生的“养廉银”一万三千四百两上缴国家,分文没动。
相关视频
- 友情链接:豆柴文库
京ICP备2021010267号-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
违法和不良信息(含侵权信息) 举报电话:18519598602 举报邮箱:2188284574@qq.com
Copyright © 2018-2023 快百科(kuaibaike.com)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