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和下西洋,后勤补给怎么办:败血症
1405年七月,郑和奉明成祖之命,率两万余人登上两百艘巨型帆船,离开故土开始了西洋之行,这便是“郑和下西洋”的开端。
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初衷究竟是什么呢?
起初可能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,但随着下西洋使明朝的世界影响力激增,朱棣意识到这一外交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机遇。所以,朱棣才会多次派遣郑和,往返于诸国与中原之间,与外界进行紧密的交流和沟通。
每次下西洋,路程动辄数万海里,这么长的行程,若没有完善的后勤作为基础是万万不可完成的。那么,郑和船队是如何保存粮食,确保食物能不腐烂且填饱两万人的肚子呢?
根据文献的记载,郑和十分注重船队的后勤事务。
在二百余艘巨型帆船里,有些船是专门用来储存给养的。而且,每名船员在登船时,都随身携带了一些新鲜的黄豆。众所周知,黄豆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,只要能提供水分和氧气,黄豆就能在数日内长出豆芽。这样,就能满足船员对维生素的需要。
此外,在许多船上都有专门的畜棚,里面饲养了马匹、牛羊。这些畜生不但可以成为陆上运输物资的交通工具,也会在必要时成为食物。此外,据说在郑和船队里还出现了鸡鸭等家禽。
自世界航海业发展之初,就有不少常年漂泊海上的水手受败血症之苦。后来,船员们找到了防止败血症的方法,那就是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。毫无疑问,郑和的船队已具备了这一常识,所以每个船员和水手的健康都能得到保障。即便船队在数月时间里漂泊在大海上,无法补充到新鲜的蔬果,凭借船上的储备亦不会使船员有患上败血症之忧。
除了充足的后勤储备之外,郑和船队在食物问题上还有一个较有特色的地方。
我们知道,北方少数民族习惯在战争时期轻装上阵,以战养战。在郑和出海期间,船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。当然,作为官方代表的郑和不会纵容手下滋扰民船,他们以战养战的目标是那些在大海上无恶不作的海盗。
相关视频
- 友情链接:豆柴文库
京ICP备2021010267号-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
违法和不良信息(含侵权信息) 举报电话:18519598602 举报邮箱:2188284574@qq.com
Copyright © 2018-2023 快百科(kuaibaike.com)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