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乐剧《长安十二时辰》:音乐多元文化的交融
音乐剧开场,从卖豆腐的王家媳妇到颇具江湖味的街头杂耍艺人,构成一幅活色生香的长安众生相。舞台上的民族乐手,以及中国鼓、琵琶、笛箫埙等乐器的运用贯穿全剧,与当代流行摇滚的编曲形成跨越古今的对话。在报时、传令等场景中,中国鼓的鼓点推动了叙事发展。而无论是说书人用陕西话报时,还是《望楼》的背景音乐中穿插的秦腔,地域特色无所不在。
一首用彝语和汉语诠释的《牧护歌》,唱出彝族侍女檀棋的身世与满腔柔情,陈玉婷的精彩演绎让人过耳难忘。“写这首歌只用了一天,是最顺的。初版汉语歌词也是我写的,再找人翻译成了彝语。”安栋说,《牧护歌》的意义不仅在于用独唱段落为人物“画像”,更展现了长安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时代风情。“这恰恰也是盛唐时期的特点,多元文化充分交融。”
故事临近尾声,说书人和法国音乐剧演员洛朗·班扮演的葛老,共同用秦腔音韵唱响“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……”借剧中人之口,唐朝诗人李白的《登金陵凤凰台》表达了深沉的历史感喟。这一曲中外合唱版《凤凰台》让不少观众感慨,“古有万邦来朝的长安,今有国风音乐剧老外来‘抢戏’,这怎么不是一种文化自信呢?”
“盛唐时期的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,外国人很多,剧中出现像葛老这样的高卢人符合逻辑。”而《凤凰台》的写作是一次大胆创新,安栋借鉴陕北民歌和秦腔风格写出了全新歌曲,创作方式也模拟了中国原生态音乐的“口耳相传”。“这支歌中有些音需要甩得很长,乐谱无法表达,最后说书人和洛朗·班只能根据我录好的音频小样,一句句学下来。”起初还有人担心,秦腔对洛朗·班难度太高,没想到他二话不说欣然接受用秦腔演唱唐诗的挑战,甚至在实际登台时发音和韵味都处理得有模有样。
台前幕后,中外音乐剧从业者们对音乐文化交流互鉴的例子还有很多。西域音乐,尤其是阿拉伯音乐和音符音乐的元素,也为音乐剧《长安十二时辰》注入重要灵感。比如“狼卫”唱段中的背景音乐,运用了古老的突厥语吟唱,展现角色的野性与力量。
作为一部原著题材较为厚重的音乐剧,也需要一些具有娱乐感和现代感的唱段进行调剂。于是,葛老的高光唱段《Le chef(老大)》诞生了。这首歌融入中东地区和印度的音乐元素,欢乐的舞曲节奏充满现代感,最终成为谢幕时最受观众喜爱的返场曲。
相关视频
- 友情链接:豆柴文库
京ICP备2021010267号-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京字第19249号 北京次元跳动科技有限公司
违法和不良信息(含侵权信息) 举报电话:18519598602 举报邮箱:2188284574@qq.com
Copyright © 2018-2023 快百科(kuaibaike.com)版权所有